毛泽东

晚年张学良评价红军长征:除了毛泽东,换其他人很难走出一千里路

1986年7月,夏威夷欧胡岛的清晨带着潮湿的海风。岛上度假的张学良拄着球杆,看着远处的太平洋发呆。一名随行的美国友人好奇地问:“将军,若把一支三万人马丢进敌军重围,您会怎么脱身?”张学良侧身,只回了一句:“若无毛泽东,走不了一千里。”

红军长征 千里路 张学良 毛泽东 东北军 2025-11-14 18:10  2

我采访贺自珍(王行娟)

贺子珍的乳名叫“桂圆”,“贺自珍”这个名字是上学以后贺子珍给自己取的学名,取“善自珍重”的意思。她同毛泽东结婚以后,曾经请他为自己另取个名字。毛泽东说:“不必了,自珍这个名字就很好。”后来,在中央苏区,贺子珍同古柏的爱人曾碧漪一起为前委保管文件,曾碧漪把“自珍

贺子珍 毛泽东 李敏 王行娟 曾碧漪 2025-11-14 15:37  2

贺子珍出走后,毛主席曾向周恩来吐露:坦白地讲,我没有对不起她

1979年9月,北京进入初秋。宽阔的长安街上,一辆挂着军牌的中巴缓缓驶向天安门。车窗旁,一位头发半白的老人紧握手杖,目光却越过车流,投向即将抵达的人民大会堂方向——她就是贺子珍。距离她上一次在延安挥别毛泽东,已过去四十二年。医护人员悄声提醒:“贺妈妈,小心台阶

井冈山 贺子珍 毛泽东 毛主席 周恩来 2025-11-14 16:46  2

五十年沧桑铸丰碑:毛泽东同志的思想遗产与精神光芒

五十载岁月流转,历史的尘埃在时光长河中缓缓沉淀,而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伟大领袖,其思想体系、战略远见与人民情怀,却在半个世纪的实践检验中愈发彰显出穿透时空的力量。当我们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回望他一生的理论创造与实践探索,重读

沧桑 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 三线建设 革命战争 2025-11-14 12:30  1

毛泽东昔日的警卫员预感时日无多,与妻留下遗愿:想重回主席身边

1977年仲冬的一个深夜,北京积雪未融,海军医院病房里却分外安静。床榻上的龙开富睁着混浊的双眼,对守在床前的妻子低声说了一句话:“我这条命,是跟着主席走过来的,若有来生,还想守在他身边。”这是他连续第三晚提到毛泽东。医生们交换了眼神,都明白老将军的病程已经进入

毛泽东 竹篓 警卫员 龙开富 毛泽东逝世 2025-11-14 13:01  2

1955年授衔,毛主席突然拦住一将领,端详后埋怨道:莫非把我忘了!

一九七七年二月三日,凛冽的北风裹着雪粒划过京奉铁路。深夜的列车车厢里,一只覆盖着红布的骨灰盒被默默护在中年军官怀中,目的地写着“北京·八宝山”。同行的人悄声说:“这是龙开富将军,生前跟过主席,这次总算回来了。”一句话,把人们的记忆拉回二十二年前那场万众瞩目的授

毛泽东 毛主席 茶陵 龙开富 派克笔 2025-11-14 10:45  1

龙其鑫 :毛泽东对“用科学社会主义武装头脑”的探索及其启示

“用科学社会主义武装头脑”是毛泽东指导中国共产党思想建设的重要论断。首先,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包括坚持落实“思想入党”以确保党性不变、坚定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使命感、坚定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治国信念

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 科学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 2025-11-14 09:37  2

(333)开国少将:汪东兴

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中,有这样一位传奇将领:他从赣鄱大地的田垄间走出,历经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淬炼,更在共和国数次历史关头挺身而出,以一生忠诚守护中枢安全,以果敢担当书写历史荣光。他就是开国少将汪东兴,一位被毛泽东同志评价为“一直要

四人帮 毛泽东 警卫 汪东兴 王家湾 2025-11-14 08:29  5

毛主席为何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湖南这片红色沃土,孕育了毛泽东、刘少奇这样胸怀天下的伟人。他们不仅在革命征程中并肩前行,更在学习路上相互敬重、彼此勉励。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国家危亡、世事动荡,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便难寻救国救民的良方。两位伟人深知这一点,终其一生都保

学习 刘少奇 毛泽东 毛主席 毛麓钟 2025-11-13 17:34  3

纪念白求恩暨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发表86周年白求恩藏品展座谈会

11月12日是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逝世86周年,11月11日,白求恩精神研究会医院报刊与新媒体传播委员会联合白求恩微型收藏馆与白求恩学堂,庄重举办“纪念白求恩逝世暨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发表86周年”白求恩藏品展览座谈会。此次活动以实物见证信仰,以情怀传

白求恩 毛泽东 纪念白求恩 藏品展座谈会 白求恩藏品展 2025-11-12 05:18  3

毛主席逝世10年后,薄一波参观毛泽东家乡时作出预言,现今已应验

1986年仲夏,一列自广州北上的专列在清晨七点驶进湘潭站。车门刚开,年逾八旬的薄一波扶着车梯,目光越过月台,直望向不远处的韶山方向。这是他从延安离开四十多年后,第一次踏上毛泽东的故土。当地陪同人员尚未寒暄,他已轻声自语:“十年了,该回来看看。”同行者都知,这句

韶山 预言 毛泽东 毛主席 薄一波 2025-11-13 13:19  2

1955年,毛主席带老家邻居去天安门,指着块空地,发言令众人落泪

1950年春天,某间屋子里纸页被风翻起,收信人眉头亮起疑色。信封上“毛爱桂”三个字在眼中颤了颤,这不就是当年那个惯爱跟在自家后头的小孩子吗?短时间内,有关家的回忆、那片泥泞却热气升腾的故乡,好像都没什么遮拦猛地袭来。这并不是普通的家信,信里的某一句让他吩咐手下

邻居 韶山 毛泽东 毛主席 天安门 2025-11-12 19:28  1